日、德制造業表現疲軟,汽車緊固件發展不容忽視
發布時間:2019-07-05 15:54:00 瀏覽次數:
日本和德國在2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亞歐兩大發達經濟體的制造業正遭受重創。有觀點認為,在復蘇階段,汽車行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據《日本時報》報道,周四公布的一項私營企業調查顯示,由于國內和出口訂單下降,工廠減產,日本2月份制造業活動出現萎縮,Markit/日經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從1月份的50.3跌至2月份的48.5,自2016年8月以來首次跌至50以下。
該調查還顯示,商業信心六年多來首次惡化,顯示出全球貿易摩擦對亞洲依賴出口的經濟體和全球制造業造成的損失日益嚴重。
隨著企業和消費者支出從第三季度自然災害的影響中復蘇,日本經濟在去年第四季度實現反彈,但貿易摩擦和計劃中的消費稅上調還將遏制今年的經濟增長勢頭。
同日,德國的數據顯示,制造業PMI初值從1月的49.7降至2月的47.6,創74個月新低,連續第二個月低于50。
此外,德國制造業還遭遇歐盟新出臺的排放標準WLTP的打擊,不少德國車企在去年第三季度短暫停產,導致汽車行業產出下滑進而拖累經濟。歐洲最大經濟體2018年的GDP增長率為1.4%,較2017年2.2%的增速大大放緩。
彭博報道指出,在日本和德國以外,世界范圍內也能感受到貿易衰退的痛苦。
航運巨頭馬士基(Maersk)周四表示利潤將低于預期,首席執行官索倫·斯庫(Soren Skou)表示,今年的前景更加黯淡。瑞銀也將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置于十年來最低水平。
荷蘭國際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卡斯滕·布爾澤斯基(Carsten Brzeski)對彭博TV表示:“不確定性是各國央行的熱門詞匯……或許,如果所有這些外部風險都是良性的,那么我們可能會看到美聯儲采取另一項舉措,歐洲央行又一次試圖實現(政策)正?;?。但從今天來看,所有這些風險出現良性前景的可能性都很低。”
金融博客ZeroHedge文章指出,日本和德國是主要汽車制造商,這具有很大啟發性。汽車行業的崩潰在過去一年里往往被忽視。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1月份汽車銷量繼續下滑,日本的銷量也在下降,而其他較小市場銷量增長還不足以抵消下滑態勢。
ZeroHedge文章強調,美歐之間關于汽車關稅的談判也值得關注。上周日,美國商務部長羅斯提交了進口車是否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調查結果。特朗普將有90天時間來決定是否借這些調查結果加征關稅。這對于大眾汽車、保時捷和梅賽德斯-奔馳等德國品牌影響重大。
德國經濟研究所Ifo數據顯示,如果美國征收25%的永久關稅,德國對美國的汽車出口可能會下跌192億美元,跌幅為50%。歐洲汽車出口總額將下降208億美元,降幅為7.7%。
此外,英國脫歐、新排放標準,以及從柴油、汽油車向新能源汽車過渡的產業轉型,都會給全球汽車業帶來影響。
ZeroHedge指出,全球制造業復蘇的一個關鍵因素很可能是全球汽車行業的復蘇。對該行業造成壓力的部分因素中,排放標準、貿易協議等似乎都是暫時的,而產業轉型則是更具結構性的因素,兩者之間的平衡將在今年得到闡明。